紫来拔腿跑了出来,对衙役说:“不得无礼。”
“姑娘认识啊,”衙役见是王爷的贴身丫环认识,口气好些了,却依旧不让他们进去,只说:“这里官府包了,要招待贵客,你们既然是出家人,随便吃点什么就好了,寻别处去吧。”
一尘不急不恼,整了整袈裟,缓缓问道:“请问小官,招待什么贵客啊?”
“王爷!”衙役神气地一仰脑袋说:“当朝监国,煜王爷!”
一尘颔首道:“果然是贵客。”回头对凡修说道:“那我们别处去吧。”
“方丈,这方圆十里,只有这一家酒肆了。”凡修为难地说。
一尘幽声道:“不吃也无妨。”
“人是铁饭是钢,不吃怎么能行呢?”话音刚落,王爷的声音响了起来:“一尘大师这是要到哪里去啊?”说话间,他已经站到了一尘的跟前。
“贫僧准备去东林寺拜会住持。”一尘回答。
“相请不如偶遇,大师一路辛苦,如果不嫌弃,就请跟小王一起用餐吧,如何?”王爷微微地鞠身,态度甚为恭敬。
说话间,一大堆官员已经跟了过来,只看着王爷如此礼遇一个和尚,奇怪却又都不敢问。
“算了。”一尘淡淡道:“或者贫僧去别处,或者就在外头,等王爷用完餐,我们再进去。”
“大师这分明是教训我不会调教官员啊,”王爷眼光一转,对身后一干人道:“你们知道他是何人?”
众人面面相觑着,王爷朗声道:“这是皇家寺院归真寺的住持师父一尘大师。你们可知道归真寺是什么地方?那是太祖端宁皇后长大的地方……”众人连连点头,王爷又说:“皇家寺院的住持出行,地方首辅都必须出迎,这些规矩你们可懂?”
众人已经甚是惶恐了,连声道:“下官不才,怠慢了,请大师恕罪。”
“莫要狗眼看人低啊。”王爷斜斜地望了那守门的衙役一眼,便稍稍退后,面向一尘,伸出手臂做了个请先行的手势。
“阿弥陀佛。”一尘赶紧还礼,说道:“恭敬不如从命。”
徐徐入得席来,一番寒暄。
王爷说:“我们出山,大师进山,早知道,何必不邀了同行,也免了旅途寂寞。”
“我们不是来旅游的,只是办点事情。”一尘道:“游庐山么,不必了。其实贫僧已经来过多次,景已在心,无须再观。”
“哦,”王爷便好奇地问:“庐山的雄、奇、险、秀,敢问大师,您对庐山感触最深的是什么?”
一尘沉吟片刻,答曰:“宋代苏轼题诗,已道尽贫僧感触。”眼光与王爷轻轻一碰,似有一抹精光闪过。
王爷皱了皱眉头,说:“《题西林壁》?”
“正是,”一尘颔首道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他微笑着,望着王爷,低沉地重复了一句:“王爷呀,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话意似有他指,却又不甚分明,王爷有些茫然,想了想,便又对一尘说:“大师,这两句诗词我懂呢。”
“你不懂——”一尘长长地叹道:“此刻,王爷眼前有一座庐山,却未可知,自己心中也有一座庐山,两山皆在,王爷却看不明……”
一尘一边说着,一边似无意地瞥了紫来一眼,紫来正低头而坐,望着自己手中的茶杯默默地出神。此刻,紫来仿佛只喝茶,心无其他,其实正竖着耳朵听呢。
这话可说得王爷没头没脑的了,他愕然地望着一尘,许久都未开言。
“完一事而应明一理,登一山而应获一悟。做完一件事情,便应该得到一些经验,明白一些道理;游一座山,就应该获得一些感悟。”一尘问:“王爷此次庐山行,有什么感悟?”
王爷思忖道:“庐山不愧为天下奇观。”
“见景还是景,王爷此行乃一虚行。”一尘悠声下了结语。
……本章完结,下一章“(3)”↓↓↓更精彩哦!